中国文化报驻山东记者 苏锐
今年“五一”,山东省邹城市非遗面塑技艺传承人孙艳斗又过了一个忙碌的假期。在位于孟府景区的非遗传承工作室里,他每天接待数百名游客,很多外地人通过他了解了邹城面塑的魅力。如今,像孙艳斗一样在景区驻点的乡村非遗传承人,在邹城市还有很多。
过去几年,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、提升乡亲幸福指数为目标,邹城市文化和旅游局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梳理,以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提高村民收入,让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高品质的文化服务,奏响了新时代孟子故里的最美乡音。
(相关资料图)
亚圣故里接续重文传统
邹城是亚圣孟子的故里。他的民本思想经过两千多年传承,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邹城市的文化旅游发展理念。
2022年,邹城市委、市政府印发《邹城市“个十百千万”计划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实施意见》,提出集中利用3年时间,贯通产加销、融合农文旅,依托美丽乡村、培植美丽经济,建设宜居、宜业、宜游、宜养的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,打造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邹城样板。
坚持文化引领产业带动、农民主体多方参与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,以城带乡、城乡互促,科学规划、特色发展,是近年来邹城市重视农民增收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着力点。
5月4日,邹城市郭里镇爷娘庙村的伏羲陶文化非遗传承基地,“窑头”孙凡合正在准备新一轮的烧窑点火。这里是大汶口文化遗址片区,曾出土大量陶片、陶罐,土陶烧制技艺传承了上千年。“别小看烧窑这个活儿,有很多讲究,一个环节不注意所有作品就废掉了。”孙凡合介绍,近年来得益于地方党委、政府的关注、支持,伏羲土陶的产品远销省内外,带动周边很多村民加入进来,从事原料采挖、坯具制作、土陶烧制等工作。
为推动乡村文化旅游特产走向市场,邹城市近年来组建手造信息目录库和手造人才库,集聚一批能工巧匠,推动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。同时,策划举办“邹鲁尚品”手造创意大赛,推出手造产品,培育手造产业集群,擦亮“山东手造·邹鲁尚品”品牌。
实施乡村游“后备箱”工程
绿鑫春旅游度假区位于邹城市石墙镇,是集农家院餐饮、生态观光、果蔬采摘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休闲观光景区。“五一”假期刚过,度假区的扩建工程再次开工。
绿鑫春旅游度假区办公室主任任仲国告诉记者,度假区未来的发展目标是,借助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趋势,打造一家大型的综合性景区。目前周边还缺少类似业态,景区建成后在助力当地生态保护的同时,还将为更多村民提供就业岗位。
作为国家园林城市和千年古县,如何利用生态资源助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,是邹城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。以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为抓手,当地提出实施“后备箱”工程。该工程主要举措包括:培育一批绿色蔬菜、石磨面粉、古法榨油等特色乡村农产品,扶持一批特色农产品经营户,拓宽农民致富渠道;依托京东智能城市平台,大力支持电商、直播带货等新兴业态;着眼推进农产品进城,建设一批乡村旅游“后备箱”工程示范基地等。
在城前镇越峰村,依地势而形成的梯田在初夏时节展现勃勃生机。越峰村是周边地区知名的古村落,老井、石磨、古墙等民俗遗产给了村庄发展乡村旅游的底气。
“赏自然风光,吃农家美食,是很多游客来到越峰村的初衷。我们目前正努力拉长产业链条,正在发展民宿、采摘。”城前镇党委宣传、统战委员宁鲁娟说,城前镇今后的发展将聚焦“悦农家”目标,利用农村房屋院落,结合自然景观、人文风情,推动乡村民宿发展。同时,大力培育花海、林海、茶园等业态,打造“悦万家”消费集聚区。
让村歌唱出乡亲精气神
乡村文化振兴,既要让乡亲们的口袋富起来,也要让大家的业余生活丰富起来。近3年来,邹城市重视文化民生建设,注重搭建平台凝聚人心,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。
一个名次的变化,能够说明邹城市努力的成效。2019年之前,邹城市的群众文体生活满意度在济宁市各县区市的位次,常年在第十名左右。2022年,这一名次上升至第三位。
怎样提高群众对文化工作的满意度?邹城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办法简单而有效:想群众之所想,提高群众的文化参与感、获得感。
2022年底,邹城市在山东省率先启动“孟子乡音 振兴乡村”村歌行动计划。“村歌计划”以村歌为突破口,组织村民参与集体创作,打造具有本村特色的村歌,激发村民内生动力、提升村级治理水平。当地计划充分运用村史馆、文化广场等宣传阵地,积极开展唱村歌等活动,激发群众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。
今年4月初,邹城市大束镇葛炉山春季村晚举办。邹城市文化和旅游局邀请了全市其他镇街的负责人到场,目的就是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,让镇街从思想上重视群众文化工作。
邹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、局长高胜表示,今年,邹城将围绕“春季热启动、夏季大联欢、秋季庆丰收、冬季暖回顾”,推动“村晚”活动常态化,在邹城大地掀起“四季村晚”活动热潮。通过做大做强“村晚+”文章,融合乡土文化、乡村旅游等元素,切实通过文化赋能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新活力。
Copyright © 2015-2032 华西科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6840号-35 联系邮箱: 920 891 263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