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相关资料图)
“厌蠢症”是近期的一个网络流行语,指看不得别人犯蠢、没常识、太笨。
近日,自媒体博主“打工仔小张”的视频让“厌蠢症”一词彻底出圈。“打工仔小张”主要向人们科普一些生活常识:如何坐高铁,如何看电影,如何坐公交车……评论中有许多人为她点赞,向她表示感谢,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:“怎么会有人不会坐飞机啊?我厌蠢症犯了。”“不会坐高铁?中国孩子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蠢了?”……这些“厌蠢”言论引起了网友们的不满,央视网也在2月23日发表评论,明确表态“厌蠢症”不可取。“厌蠢症”也因此上了热搜榜。(2月24日 上游新闻)
生活中,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有相似品位和生活方式的人,互相理解不是件难事。但我们总是会不可避免地碰到一些在爱好、利益、生活习惯上与自己不同的人,大家面对同样的情况,必然会有不一样的认知和判断:一方认为这是“卖弄”“明知故问”,另一方认为这是“自信”“再三确认”;一方认为自己被别人的愚蠢拖累了,另一方或许并非故意为难,只是没有意识到对方内心的不快……每个人对事物的判断标准不同,一个人的价值观也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。以“厌蠢”之名指责他人,实际上是一种自以为是,是对别人的傲慢和不尊重,是在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对方。
反过来看,很多人“厌蠢”,其实质是不想自己也变成令人讨厌的、无能的人,不希望自己落入那种被他人“厌蠢”的境地。然而,谁没有“蠢”过呢?换位思考一下,其实不难发现,没有人能一直保持完美,再优秀的人也会有犯蠢的时候,许多人都曾因学识不足而“半壶叮当响”过,也会在做不擅长的事时累及他人……遇到这些情况,想必大多数人都更想要获得一份宽容和鼓励,而非“愚蠢”“讨厌”之类刻薄伤人的评价吧。
假如人人都像“厌蠢症”患者一般自以为是,认为犯蠢的人活该被指责,拖累别人的人就应该自觉离开,那么人人也一定会成为他人“厌蠢”的对象。最终,社会上将形成许许多多无形的“鄙视链”,人与人之间没有宽容和友爱,只剩无尽的厌恶和鄙视;社会也将因愈发分裂。
反之,如果每个人多一份善意,自己“犯蠢”时获得了别人的援助之手,便在别人“犯蠢”之时也耐心地包容对方,将这份善意不断地传递下去,那么,人与人的关系,乃至整个社会都将变得更加和谐友好。
如今,现代社会的精细化分工让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了。我们的社会并非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口中的“优胜劣汰,弱肉强食”的丛林,因为社会评判强弱的标准是丰富不一的,某个领域的强者也会是另一个领域的弱者。人人在社会上都负担着不可或缺的职责,没有人能只依靠自己就在社会独自生存。自以为是的“厌蠢”带来的是个人在社会上的孤立,换位思考,互相理解,才能求得长久的生存和进步。
由此可见,“厌蠢症”折射出了一种自以为是、傲慢自大的观念,“厌蠢”者抱着身边即世界的态度,用个人的价值观高高在上地批判他人,却忘记了自己也会成为他人“厌蠢”的对象。“厌蠢症”无益于社会和谐,只会带来更多的矛盾。说到底,无人十全十美。要想减少犯错,获得进步,我们需要的并非自以为是、目中无人,而是换位思考、友爱包容。(范歆妍)
Copyright © 2015-2032 华西科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6840号-35 联系邮箱: 920 891 263@qq.com